新闻中心

无人机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中的应用

行业资讯 2018-09-12 15:50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工程经济的加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建设,如何快速全面地监测地质环境成为当前颇为紧迫的问题。为提高广东省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能力,为探索复杂地形地貌环境下进行动态监测的新途径,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数据,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一直致力于发展无人机技术,推动无人机参与地灾应急调查,使无人机空天一体化智能分析技术更好服务于地质灾害监测。

无人机

  无人机航测是以无人机为飞行平台搭载传感器设备获取地面信息的遥感方式,利用它可以灵活快速的获取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高现势性的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数据处理、建模和应用分析技术方法,能够完成地质灾害监测、应急救援和灾情评估任务,为地质灾害预防与救援方案的快速制定提供准确依据。本次采集数据来自多旋翼无人机,进行五个方向倾斜摄影,得到数百张的高清照片后,通过地面软件三维建模后,合成场地实景。


  无人机构造


  无人机航测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飞行平台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无人机,机载电子设备和任务载荷构成飞行平台系统,地面站设备以及软件组成地面站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则由数据处理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构成。


  无人机航测优点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能力、机动快速的相应能力、操作简单可靠、成本低,可以在云层以下飞行。能够获取高重叠度的影响,增强后续处理的可靠性。系统集成度高、便于携带、转移方便。可提供多角度、高分辨率影响,还能避免地面遥感工作范围小、视野窄、工作量大等因素。


  应用成果


  1


  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本项目灾害点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现场调查,发现边坡宽约60米、高约25米,坡度约30°~40°。边坡岩性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上覆残坡积粉质黏土。该边坡曾于2015年发生滑坡,滑坡前缘宽约60米,后缘宽约50米,斜长约50米,滑坡体平均厚度约8米,方量约3万立方米,后缘滑壁下错约2米,滑坡前缘有渗水现象。滑坡后缘见一条长约50米,宽约0.2~0.5米的裂缝,滑坡体上树木歪斜。受近期强降雨影响,6月9日下午3时左右,在滑坡体坡面上发生小规模滑移变形,总方量约0.2万立方米,滑坡体堆积于坡面。本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轻微,威胁坡下22户10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属大型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目前,该滑坡体前缘出现渗水现象,如再遇强降雨,大量雨水入渗,起软化和润滑滑动带的作用,容易再次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坡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无人机航拍区域主要为该处滑坡及其周边影响受影响的建筑物及居住人口。无人机主航线条数8条,飞行高度约200m,航线长度约3km,飞行区域面积约34HA。获取地面分辨率为0.55m的影像约500幅。覆盖该处地质灾害点。本次航测像片航向重叠80%。能够满足重建模型数据需要。


  利用0.2m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基于ContextCaptureSetting任务序列设置生产需要的空三,采用ContextCaptureSceneComposer编辑场景,获取了该区域地表三维模型,验证了无人机快速建立三维地表模型的可行性。ContextCapture平台支持下,基于多张倾斜摄影的无人机影像自动提取建筑物表面纹理,从而避免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三维重建的真实纹理。

无人机航拍图像

  无人机航拍图像


  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构造模型


  2


  在地质灾害应急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发生后,对救援工作最重要的资料就是灾害现场第一手调查数据,及时对灾害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受困人员与财产,交通情况与潜在次生灾害的调查能够为高效救援合理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人员现场调查承受次生灾害伤害,常规调查速度慢、精度低,限制了地质灾害救援对时效的高要求。无人机对起降条件要求低,灵活起飞,同时可实现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详情。这些均为救援、灾情评估和灾害排查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应急工作高效快速展开。


  无人机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识别与解译,查明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危害程度,为监测治理提供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科技含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及图片转载网络 侵删

上一篇:宜兴首次开展“无人机巡航”
下一篇:吐鲁番公司首次使用无人机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