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今冬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大的降雪天气,范围超过400万平方公里,覆盖全国23个省份。在南方都已经开始“晒”雪景时,北京却只能望雪兴叹。
自从去年10月开始,帝都就一直没有过降水。要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古代那种全然靠天吃饭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恐怕就称得上是旱灾,得祭祀求雨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不再是神话。在必要的时候,下雨这件事,也能靠人工增雨实现。
以前,人工增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驾驶飞机播撒冷却剂,另一种是向云层开炮或发射火箭,进行降雨。
从技术上来讲,驾驶飞机操作更加可靠,但是相对的投入和难度也会升高。而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无人机人工增雨。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中天火箭公司成功利用无人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这是国内首次在复杂天气情况下,利用无人机人工增雨操作实验成功。
这次试验采用无人机系统搭载机载播撒系统,可直接进入云层中进行播撒作业。该无人机最大荷载为50公斤,每次有效飞行时间达到125至250分钟,具备盲降能力。在加装特殊设备后,空管部门可实时监控和指挥。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发展中的实证科学,是涉及多学科与技术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科技创新,加强工程研制。
有人机作业的成本高,飞行手续繁琐,也很容易受天气条件的制约。而对空射击的作业方式,可操作性不强,并没有那么可靠。相比之下,无人机增雨技术具有飞行高度高,有效作业时间长,应对复杂天气能力强,并能让作业变得更加简单,人员更安全,成本也更低廉。
同时,想要无人机人工增雨成为常规业务,也需要不断跟踪无人机科研进展,提高无人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实现无人机增雨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作为组织管理者的气象部门,也要制定无人机人工增雨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科技合作。
从这次的实验结果来看,无人机技术将会更广泛地运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利用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也指日可待,未来也会为防灾减灾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实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载荷多样化、性能不受人体生理条件限制等众多优势,让无人机成为新概念和技术的探索试验平台。在人工增雨领域,无人机的催化作业更加精细,使用成本也更低廉,未来市场潜力必将会更大。
(本文章网络转载并不代表启飞应用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