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监测保护林海之中、孤峰之上的文物?在世界文化遗产点麦积山石窟,保护人员借助无人机完成这一工作。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开凿在一座高140多米、形似麦垛的兀立孤峰上。登高远望,四周林海莽莽。221个洞窟用凌空飞架的栈道串起,洞窟最高处离地面有80多米。
独特的地理环境,让麦积山石窟跨过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却仍较好地保留下来。但在当下精细的保护要求下,此处地形之险无疑加大了监测难度。
麦积山秋景。
2018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有了监测的“翅膀”,开始用无人机对遗产区和缓冲区进行持续监测。
“与人工监测相比,无人机视野大、位置高。许多肉眼监测盲区现在都能一览无余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监测中心负责人胡军舰说,这是对石窟监测预警系统的有力补充。
过去抢救性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主要方式,而今预防性保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石窟监测预警系统体现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胡军舰说,在无人机的帮助下,保护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了解地形地貌变化、周围村庄建筑等大环境动态,及时遏止对石窟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除了大环境监测外,石窟监测预警系统还包括微环境监测、崖体监测、人流量监测等。
无人机还能为险情调查提供帮助。2018年夏季,麦积山遭遇持续强降雨。通过无人机监测,保护人员发现山顶出现山体滑坡。
监测人员在麦积山石窟前操控无人机。
“如按以往手段,很难了解到这一险情。无人机发现这一险情后,我们前往山顶进一步评估分析,发现此处暂未对石窟文物和游客造成威胁。”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徐博凯说,该所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治理滑坡,并恢复滑坡区域的植被。
中国多地已将无人机引入文物保护。如中国最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城,分布在10余个省区市,不少地方人迹罕至。仅靠人力看守,保护效果有限。目前,陕西、山西等省份利用无人机监测长城变化,并定期对比分析特定区域。在文物大省河南,政府决定在今后3年租用无人机,对全省35处重要文物资源每月进行两次飞行巡护。
中国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达76万处,文物藏品超过4138万件/套。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水平已成为政府的目标。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称,要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到2020年,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实现突破。
转载网络:侵删